在伦敦!70万人“四海同春”!普宁英歌舞打头阵
2月11日,农历大年初二,普宁南山英歌队用风采十足的表演拉开“四海同春”新春庆典的序幕。
这场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举行的盛大新春庆典是亚洲以外最大型的新春庆祝活动,此时这里万人空巷,节日气氛拉满。主办方预计吸引逾七十万在英华侨华人、留学生、中英机构代表以及英国民众和各国游客参与。
前一天,在英国百年地标的伯灵顿拱廊(Burlington Arcade),来自广东揭阳的16名普宁南山英歌队队员已进行过精彩的表演。
普宁南山英歌队领队陈来发对此次前往伦敦的演出信心十足,心中也充满自豪之情,“向世界展现英歌舞的风采,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他说。
普宁南山英歌队在伦敦伯灵顿拱廊表演,吸引当地居民和游客观看。于果 摄
普宁南山英歌队应伦敦华埠商会(LCCA)的邀请,在当地时间2月10日、11日亮相英国伦敦。分别在伦敦的伯灵顿拱廊和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用英歌舞送上新春祝福。这是普宁南山英歌队首次在英国亮相。
01 潮汕民俗龙年亮相英国伦敦
“全国的朋友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广东普宁南山英歌在英国伦敦,给你们拜年了!”当地时间2月10日,普宁南山英歌队的舞姿亮相伦敦伯灵顿拱廊。此前,不少观众已经了解到伦敦将举行英歌舞表演,为此早早前来等待观看。
预计在当天中午12时左右,来自广东的陈氏兄弟将献上梅花桩舞狮表演。随后,在特拉法加广场主舞台上,普宁南山英歌队的表演将开启文艺汇演的序幕。
普宁南山英歌队当地时间2月10日在伯灵顿拱廊处表演。林育生 摄
在棒槌、锣鼓的敲击声中,观众的目光紧紧跟随着英歌舞队员的舞姿。目不转睛的同时,人们也好奇于这个带有浓厚传统中国文化元素的表演背后的历史蕴意。
早在2006年,英歌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节奏强烈。
去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
02在海外展现文化自信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鼓点落下、棒槌敲响,6分钟左右的英歌表演《英歌雄风》,一气呵成、酣畅淋漓;演出结束,现场欢呼声、掌声不断。
“充满信心,不紧张!”在此前采访中,当问及首次海外演出是否紧张时,无论是领队陈来发,还是平均年纪不过20多岁的其他队员们,都如此回答。原来,赴伦敦演出的普宁南山英歌队队员都是队里的“老将”——这些年轻小伙都有逾10年练习英歌舞的经验。
信心来自于多年的勤学苦练,以及对英歌所蕴含的深远中华文化的自信。
当地时间2月10日,普宁南山英歌队抵达伦敦伯灵顿拱廊。林育生 摄
此前,在离伦敦演出不到一个月的时候,普宁南山英歌队的队员们便开始了紧锣密鼓地排练。每晚,他们都会从各自的工作地点或家中赶来排练地,花上三四个小时进行排练。尽管每个动作都烂熟于心,但为呈现更好的演出效果,为了让英歌舞在英伦完美“绽放”,队员们一刻都不敢松懈。“有时候仅仅是练好、练熟一个动作,我们都会花上近10个小时。”队员陈浩楠说。
这并不是潮汕本土英歌队伍第一次在海外表演。去年6月中旬,揭阳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也曾到泰国春武里府帕那尼空、乌隆府,与泰国当地的英歌舞者交流经验,一块表演。无疑,英歌舞成了各个国家英歌舞者的“共同语言”。
身着红莲英歌服的泰国乌隆府女子英歌队。图源:泰国乌隆府本头公妈英歌队
带领着普宁南山英歌队舞出“国门”,陈来发倍感自豪,英歌舞从田间地头跳到城市广场,再到如今亮相于海外——在他看来,这意味着越来越多人看到了英歌舞的魅力,也让世界进一步看到了中华文化雄浑壮丽的一面。
03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一朝拾起英歌槌,一生便是英歌人。”在揭阳普宁新落成的南山英歌传承基地中,这样的一句话很是引人注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普宁共有英歌队104支。其中,普宁流沙西街道的南山英歌、燎原街道的泥沟英歌、里湖镇的富美英歌等较为突出,有些地方还组建起了少年英歌队、女子英歌队。
广东揭阳普宁南山英歌传承基地。杨琼 摄
英歌和其他传统文化民俗一样,亦重视“传承”二字。英歌能长演不衰,有赖于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更有赖于当地的保护和推动。
普宁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林育生是此次普宁南山英歌队伦敦行的导演,他告诉记者,传承和传播是对普宁英歌最好的保护。
“普宁配合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建设,积极挖掘、命名一批散落在民间的英歌传承人,特别是不同流派传承人。”林育生进一步指出,而在去年11月,当地也新命名了6名普宁英歌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而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来发如今已年近70岁,他在18岁时便加入英歌队,现为普宁南山英歌队队长兼教练。50年来,陈来发致力于普宁南山英歌舞的传承与创新,让普宁南山英歌舞走向更大更广的舞台。
普宁南山英歌队里6岁的“小时迁”陈楷铭在去年春节“出圈”,赢得大家的喜爱,其父亲陈恒钦是队里的“二槌”,扮演李逵的角色,他也是此次前往伦敦表演的英歌舞队员之一,他希望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父亲在海外展现中华文化,这是一份自豪,也是一份传承和责任。
普宁南山英歌队在伦敦伯灵顿拱廊。于果 摄
在此次伦敦英歌舞表演现场,普宁南山英歌队的陈宋才拿着棒槌敲击着手中的民间传统乐器钦仔。而在每次演出之前,他还担任队里的“妆造师”角色,为英歌舞队员们绘制脸谱。
陈宋才告诉记者,每名英歌表演者都绘有个性鲜明的脸谱,英歌的脸谱既有对戏曲的借鉴,又有自己的特色,每个脸谱都富有个性,无一相同。
英歌在海外生根发芽,经历着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比如,泰国英歌舞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当地英歌舞队的旗帜、锣鼓、服装和草帽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在旧时,潮汕英歌的表演程序,一般由“前棚”“中棚”“后棚”三部分组成。而在如今,泰国英歌仍保留着传统英歌的“前棚”和“后棚”,这也是不少潮汕英歌舞者所惊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