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民族地区面貌巨变 民族文化独具魅力
到海南岛旅行,除了观赏椰风海韵,还可体验黎族苗族风情。
海南黎族、苗族人口逾200万人,占全省人口近两成。他们大部分生活在海南中部、西部山区。过去因为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民族地区相对落后。随着经济、社会、教育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海南民族地区面貌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进村有一道特殊的“风景”——低矮的茅草屋、破旧的砖瓦房、新建的三层小楼,这三座房子见证了这个黎族村庄的巨大变迁。茅草屋、砖瓦房用来展示村史, 村民们都住进了新建的小楼。因毗邻著名旅游城市三亚,什进村附近先后建成了“呀诺达”和“槟榔谷”两家国家5A级景区,当地政府2010年开始引进企业,引导扶持村庄发展乡村旅游,村貌焕然一新。
海南省东方市东河镇苗村新面貌,苗族民众住上了排列整齐的二层楼房。骆云飞摄
气候康养是保亭县结合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推出的十大特色重点产业之一。保亭地处北纬18度,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84.89%,每立方厘米空气负氧离子在8000个以上,是同时能够享受热带雨林、碧海蓝天和天然温泉的地方,具备“天然康养”的独特优势,是海南省首个“气候康养市县”,境内的神玉岛还是全国首个气候康养示范基地。
海南建设自贸港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为保亭县发展康养产业带来良机,不断吸引知名中医医疗、康养服务机构入驻,系统发展康复保健、健身养生、健康管理等中医健康服务业态。
在东方市东河镇苗村,洋溢着民族风情的小别墅、种有果树与蔬菜的小庭院、焕然一新的家居陈设,让人印象深刻。
苗村驻村第一书记余涛介绍,苗村是东方市东河镇唯一的苗族聚居村,原来的村庄三面环水、远离城镇,老人看病、孩子上学都是难题。为更好地安置苗村村民,同时为了助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东方市开工建设东河镇苗村搬迁安置项目,今年7月底,苗村168户全部完成搬迁并入住新家园。
梁代平一家是最早一批搬进苗村新居的搬迁户之一。一家五口人住进了五房一厅的两层小楼。步入梁代平家的客厅,空调、冰箱、电视等崭新家电一应俱全,家里收拾得干净利落。
“现在的环境比以前好多了,孩子上学更便利,老人看病更及时。”梁代平说,家里种有1000多棵芒果树,加上槟榔、橡胶等收入,去年年收入十多万元人民币,日子越过越甜。
近年,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发展,热带农业资源凸显优势。五指山、白沙、陵水、乐东等民族市县,在发展橡胶、槟榔、益智、瓜菜等产业基础上,大力拓展茶叶、忧遁草、树仔菜、百香果、火龙果、毛豆等新产业,以特色产业助农增收。
海南黎族苗族有着璀璨悠久的传统民族文化,是海南国际旅游岛颇受海内外游客青睐的旅游特色元素。
清代张庆长《黎岐纪闻》记载黎族“居室形似覆舟,编茅为之,或被以葵叶或藤叶”。 如今在东方市白查村,依然可见古籍中的黎族船型屋,这一凝聚着黎族人民智慧的建筑常常让游客惊叹。白查村的船型屋历史悠久,因船型屋保存最完整、数量最多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被喻为“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和中国黎族传统民居的“活化石”。
东方市文化馆馆长陈荣川介绍,房屋以树木立梁柱、竹子构屋架,用藤条捆扎固定,草泥糊墙、茅草覆顶,无窗户。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这种取材简单的房屋,防风遮雨,冬暖夏凉,体现了黎族先民的建筑智慧。
此外,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三月三节、黎族服饰、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竹木器乐等都是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员。
海南黎族文身阿婆向游客演示织黎锦。骆云飞摄影
近年来,海南把建设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作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标志性工程之首,下大力气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原真性和生物多样性,积极探索国家公园体制创新,并努力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位于五指山市水满乡的毛纳村,被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环抱,终年云雾缭绕,也正是特殊的地理环境让这里种植的大叶种茶味甘而清甜。近年来,毛纳村依托茶产业开发,结合优美的自然风光和黎族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吸引许多游客前来旅游“打卡”。 让更多少数民族老百姓看到,保护好青山绿水就能拥有“金山银山”,生活前景广阔美好。
2022年4月,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申报类型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中共二十大精神指引下,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不断推进,海南民族地区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朝着更加美好、更加富裕的未来迈进。(文/琼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