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大了,中国玻璃0.12毫米世界最薄!

中国科学家彭寿荣获国际玻璃界“奥斯卡大奖”

 

世界上最薄的玻璃有多薄?–0.12毫米,几乎是一张A4打印纸的厚度!而该类型玻璃,由中国制造。

当地时间10月15日,美国材料科学与技术大会暨美国陶瓷学会第120届年会在俄亥俄州召开,国际玻璃协会顾问委员会主席、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彭寿因造出世界最薄玻璃,被授予“硅酸盐技术创新领袖奖”。他也是首位在世界玻璃技术领域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科学家。

 

中国玻璃行业取得“卡脖子”技术突破

 

众所周知,世界知名电影奖项“奥斯卡”奖是每一位电影“大咖”毕生追求的目标。而美国陶瓷学会“硅酸盐技术创新领袖奖”堪称世界玻璃界的“奥斯卡”奖。

据悉,硅酸盐技术创新领袖奖由美国陶瓷学会每年在全世界范围遴选,颁发给为推动世界硅酸盐领域科技进步和前沿技术拓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今年,该奖项由中国科学家获得,可谓标志着世界对中国玻璃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目前,正处在中美贸易摩擦敏感时期,而彭寿的获奖,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中国玻璃行业终于取得了“卡脖子”技术的突破。其实,超薄玻璃也叫超薄电子触控玻璃,是电子信息显示产业的核心材料,用来做手机、电脑、电视显示屏基础材料。玻璃越薄,透光性能、柔韧性就会越好,重量也会随之减轻。但是玻璃太薄又非常易碎,怎样让玻璃既薄又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是个世界难题。但如今,中国超薄技术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中国科学家高票当选  “中国玻璃”登顶世界

 

彭寿这次获奖,主要凭借在玻璃创新领域、特别是在超薄电子信息显示玻璃领域的多项世界领先成果,得到国际同行一致认可,最终高票当选,并与美国工程陶瓷领域著名科学家 JOHN K.COORS 共同成为2018年度获奖人。

据资料介绍,彭寿是中国玻璃技术的顶级专家和领军人物。36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玻璃工业的核心工艺、现代配方和关键装备的研究工作,率先提出玻璃工业向“超白、超薄、大尺寸、多功能”四化方向发展。过去7年,彭寿带领团队连续获得3项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掌握一批打破海外垄断、填补本土空白、完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玻璃技术和产品,开发出世界最薄0.12毫米柔性触控玻璃、世界最大1200吨超大吨位高品质浮法玻璃熔窑、世界单体规模最大1000吨超白太阳能光伏玻璃生产线。

另外,彭寿积极推动中国与国际玻璃行业的交流合作与技术进步,推动中国玻璃技术和装备走向世界,组织实施了美国福耀、韩国现代、印度 HNG、伊朗 AFGC 等大型成套工程,共向17个国家出口56条高品质玻璃生产线,创汇50多亿美元。2012年,彭寿正式担任第23届国际玻璃协会主席,2016年,获得国际玻璃协会终身成就奖。

 

中国企业不仅掌握半导体 “中国芯” 还有玻璃 “

 

彭寿所在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原为中国国有企业。后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实行企业化管理,中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在2003年提出科研院所向“集成化、产业化(装备化)、工程化、国际化”转型。

2014年底,彭寿所在设计研究院以蚌埠院为核心企业组建了凯盛科技集团,着力打造“凯盛”品牌。目前,凯盛集团拥有成员企业111家,员工近2万人,三家上市公司,业务覆盖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

据介绍,凯盛集团令人印象深刻的第一块新玻璃为超薄电子信息显示玻璃。中国在该领域一直受制于人,但凯盛集团厚积薄发扭转了局面。

“玻璃是信息显示领域的一个关键基础材料,玻璃及其设备能够占到整个成本的70%,很多还需要进口。”彭寿认为,中国企业不仅要掌握半导体芯片的“中国芯”,玻璃基的“芯”也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彭寿认为,要拥有玻璃基的“中国芯”,创新驱动是唯一道路。2014年以来,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超薄玻璃的50多人研发团队,在各个技术环节不断攻关,突破1000多项技术瓶颈,使生产出来的玻璃厚度,从0.33毫米,一降再降,最终生产出仅0.12毫米的“世界最薄玻璃”。

 

超薄极限挑战 下一步攻关0.1毫米

 

据了解,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还将继续突破超薄极值,集中精力攻关0.1毫米极薄电子触控玻璃,并创建“国家硅基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

彭寿说,近年来,中国建材集团不断加快在皖产业布局,以凯盛集团、中建材蚌埠院为核心,累计投资超300亿元人民币,全线打通中国信息显示玻璃产业链、太阳能光伏玻璃产业链。

除0.12毫米超薄触控玻璃之外,超薄高铝盖板玻璃也于今年4月在蚌埠成功下线。此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5代TFT玻璃基板也将在今年底在安徽投产。”彭寿称。

目前,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不仅掌握了硅基新材料领域的国际一流技术,打破海外技术垄断,同时还用玻璃的新技术来发展智慧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