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1 07:02 来源:南方网 黄叙浩 胡良光 邵一弘 沈梦怡 彭奕菲 李卓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广东)国际传播论坛主题演讲。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拉法兰。

 

托马斯·萨金特。

 

格利高里·托拉拉雅。

 

9月20日,第二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广东)国际传播论坛(以下简称“海丝论坛”)进入“头脑风暴”时间。在当天举办的主论坛及3场平行主题论坛上,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俄罗斯联邦金砖委员会执行主任格利高里·托拉拉雅等海内外“大咖”就“一带一路”建设、广东品牌国际传播、科技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议题发表演讲,贡献精彩观点。
在主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共享新时代机遇”的平行论坛上,与会嘉宾和专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可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黄叙浩 胡良光 邵一弘 沈梦怡 彭奕菲 李卓

“‘一带一路’对世界有利”

“当前世界不断变化,动荡时有发生。不能让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的主导。”格利高里·托拉拉雅表示,要找到方法避免“一国一极化”的历史重演,在不影响原有成功成果的基础上改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在他看来,“一带一路”影响力巨大,是一个可以平衡各国发展利益的方案,不仅驱动中国经济发展,也对世界有利。
格利高里·托拉拉雅还认为,广东在构建欧亚通道互联互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广东与俄罗斯联系紧密,每年的出口额约为70亿美元,广东产品在俄罗斯很受欢迎。”他建议,广东政府、企业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仅要着眼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未来还可以考虑向北延伸,走俄罗斯远东通道,打造冰上丝绸之路,为广东带来更多机遇,并促进中俄合作。
拉法兰也表示,“一带一路”是一个公开透明的、由各国协商推进的倡议。“‘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是合作,它给出了非常好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个平台,非洲大陆每年都得到数百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这可以帮助非洲大陆一半以上的国家,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机会。”

“大量企业从中美贸易获利”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很多人都是支持自由贸易的。事实上,在美国有大量企业、商人在中美贸易中获利。”在萨金特看来,中国正在不断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为许多国家带来新的竞争,与此同时,开放竞争能提高生产力,并将刺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及更多新思路、新创意的产生。
“过去40年,中国、广东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像是一个奇迹。这背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萨金特指出,无论是效仿学习还是自主创新,都是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关键环节。萨金特说,如今,中国、广东省已经开始了自主创新的步伐。在他看来,中国创新的速度甚至要快过美国。如今中国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研发工作。
“在引进创新人才、鼓励创新上,国家、地方政府所能做的就是搭建一个有利的框架。”萨金特说。萨金特也举了一些身边的例子:“我注意到,广东培育了大疆、腾讯等出色的企业,比如像腾讯所开发的微信支付,在很多地方都能使用,非常方便。”
广东制造加速“驶向”全球
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说,“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和地区汽车消费市场仍处在初级阶段,在需求上与中国市场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中国市场多样的地理及多层次的需求,让中国汽车品牌产品在这些国家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近年来,广汽集团不断加快国际化战略布局。到2018年底,广汽传祺品牌将有望进入18个国家的乘用车市场。冯兴亚亦十分有信心:“广汽集团将利用身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优势,加快推进国际化战略,为‘一带一路’共同发展贡献广东力量。”

谈广东品牌

广东企业要做到“四个转型”

在主题为“广东品牌的国际传播”的平行论坛上,来自海内外主流媒体、文化教育机构、企业界的嘉宾结合中外文化交流及广东品牌“走出去”的实践案例演讲分享,为共同打造广东品牌形象建言献策。
“微信、华为、中山大学、客家土屋、韩江……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国民众所认识的广东品牌不限于企业,不止于当代。”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主管李慧玲认为,在东南亚,来自广东的华侨华人数量较多,广东品牌在新马社区传播有着天然的优势。“不少新加坡人都会用微信、会唱广东歌曲。”李慧玲说,这也与近年来中国本身国际形象不断提升有关。李慧玲指出,广东品牌在海外的辨识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精心的筹划与大规模的宣传。
对此,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建议,要做好广东品牌的国际传播,企业一定要做好“四个转型”。
“首先要从产品形象向公共服务品牌形象转变,在推广产品的同时,做好当地的民生、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其次是提升自我宣传意识;第三是要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服务,更主动地解决用户问题;最后还要从同一策略变为‘一地一策’。”胡正荣说,不同国家、地区有不同的语言、文化,要针对不同市场的特点,从粗放型传播转型为精准化传播,才能达成更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谈科技创新

中国在市场应用方面前景广阔

在聚焦“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平行主题论坛上,当主持人提起“世界科技生态圈格局”的话题时,这样的一种观点成为不少嘉宾专家的共识:美国和欧洲在原创基础研究领域拥有较强实力,中国在此仍有一定差距,未来一方面应不断增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创能力,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市场应用、商业模式创新能力突出等优势,加大与欧洲等合作力度。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粤港澳地区实现了巨大的变化。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创新实力雄厚,科技创新要素集聚、科技创新产出不断涌现、特色科技产业基本形成,有望打造全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他列举了一连串数据: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达到10万亿元人民币。粤港澳大湾区R&D人员68万人,从事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达45万人,共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0家。2012-2016年,大湾区发明专利申请量实现了翻一番的快速增长。
“尽管成绩显著,但相比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等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还存在一些短板。”王瑞军坦言。此外,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有待提高,国际科创资源集聚效应尚未形成。
“粤港澳应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以共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切入点,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推动粤港澳一体化联动发展。”王瑞军认为,粤港澳可携手大力创新制度,突破障碍,实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香港大学教授、知名国际投资人陈冠华曾在美国工作生活约10年,不仅谙熟美国情况,而且与欧洲的科学家有长达10多年的合作。他认为,在科研方面,美国注重前沿原创,欧洲则更沉得下心,在某些技术领域钻研很深;中国发展快,有的方面甚至引领世界,但在原创方面还与美欧有一定差距。从投资上看,中美都走在欧洲的前面。在人才领域,世界顶尖人才多数在美国,近些年有一部分回流中国,粤港澳可借大湾区建设的契机,加大全球引才力度。
励丰集团副总裁王晓飞认为,欧洲在基础研究、底层科技领域有较强实力,中国在市场应用方面前景广阔,双方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加大创新领域的合作。

谈粤港澳合作

城市分工和定位需进一步明确

在主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共享新时代机遇”的平行论坛上,与会嘉宾和专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可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目前,三地如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紧密联动,还需不断探索。
“广东是内地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先进制造业基础雄厚;香港、澳门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高端服务业发达。”在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在人才、资本、产业等创新要素聚集的密度上已领先全国,是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领导者,初步显露出世界一流超大城市群和国际自由贸易港的雏形。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将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进行了对比,“粤港澳大湾区的面积、人口等绝对值较大,但涉及到百分比或人均指标时排名就很靠后,这说明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发达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此外,“其他三大湾区的城市分工和产业规划都较为明确,城市之间差异、互补定位,但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目前定位较为趋同。”张光南说,以港口为例,粤港澳大湾区港口、机场的总量最多,但定位趋同,经营的货种也类似,机场港口之间如何协调、如何互补,还缺乏一个好的规划。
在论坛嘉宾看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赋予了更多内涵。
雪松控股集团董事长范佳昱介绍,中国是全球大宗商品最大的进口和消费国,但目前,中国大宗商品供应链仍处于发展阶段,供应链大而不强,多而不优。“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为中国大宗商品企业整合国际资源提供了很大便利,情况在逐渐好转。
“以铜为例,过去铜大都从南美进口,现在我们也可以从非洲进口,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可以提升供应链的安全和效益,大湾区制造业受益明显。”范佳昱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制造业的枢纽,大宗商品供应链的完善,决定了大湾区制造业的成本和全球竞争力。
“香港有国际顶级的机场及港口设施,还有法律、税制及人才优势,可扮演‘超级联系人’的角色。”“一带一路”国际研究院创办人李鋈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香港可在金融、物流、航运等范围提供专业人才及知识,协助大湾区打造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李鋈麟说。

编辑: 李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