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环境优则经济兴,环境优则市场旺。近年来,成都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以更优的营商环境助力重大项目建设提质增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赋能。
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清泉镇的欧洲产业城,几年前还是一片农田。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如今一跃成为一座现代化产业城区,到处是大气亮眼的现代化厂房、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精美崭新的高品质住宅、齐全完善的各类公建配套设施……
在欧洲产业城中,蓉欧智谷招商运营项目位于蓉欧智能制造产业园北侧,是欧洲产业城高品质科创空间的核心区,是集企业总部办公、科创研发、政务服务和校企合作成果转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地标性建筑。
“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区域优势和欧洲产业城临港加工制造产业集群,我们在蓉欧智谷大楼导入总部办公和科创研发类项目、临港制造研发、供应链管理服务、总部经济企业。” 成都青白江蓉欧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大楼已有SAP、航天赛博产业技术研究园、蓉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
以总投资1亿元(人民币,下同)的SAP (四川)产业赋能中心为例:通过落地产业赋能中心企业赋能、创新中心、贸易协同,将致力于扩展中欧国际贸易,推动陆海联运枢纽、国际化青白江建设,对现有产业进行赋能升级打造本地化生态联合创新中心,对接中欧市场,推进中欧企业贸易合作。

“这几年我的家乡发展很快,做梦都没想到能够变成现在的产业城。我们村的位置,就是现在的蓉欧智能制造产业园,已经有30多家企业入驻。”邱莉是土生土长的清泉人,如今她在其中一家公司上班。
据了解,青白江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交汇点,拥有亚洲最大的内陆港——成都国际铁路港,是中国唯一依托铁路枢纽而设立的自贸区——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青白江片区所在地,是中欧班列(成都)始发地,拥有自贸区、综保区、国家级经开区、新金青大港区四区叠加优势。
距离青白江区100公里的大邑县,则将发展的目光放在了区域内丰富的历史文化上。位于大邑县的赵子龙祠墓,是四川境内三国时期重要陵墓,其墓主人赵云是三国故事中备受喜爱的蜀国战将。
今年1月28日,在大邑县东锦屏山麓,赵子龙祠墓有了新的动向。大邑县要在此建设子龙文化园。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修复保护赵子龙祠墓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系统阐发赵子龙祠墓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子龙文化品牌带动作用,树立城市文化新高地,构建国际文化交流新平台。

“子龙墓祠属于古建筑文化遗址之一,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大邑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子龙文化产业园项目整体总投资额约100亿元,其中核心区总投资约为30亿元。项目总面积8196亩,周边新兴乡村特色旅游景点较多,云上旅游度假区、幸福公社等多为自然观光及乡村休闲功能;距成都车程约1小时,动车约30分钟,距安仁古镇景区、西岭雪山景区分别为15公里、60公里,具备较好的区位及交通优势。
项目将有机整合大邑子龙历史遗存,激活文化价值,以子龙祠为核心,构建多元的文旅产业功能体系,发展与时俱进的新三国文化产业集群,打造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亲子游憩、生态旅居为一体的宜旅宜居的产业新城。
在“抓项目促发展”的进程中,成都各地充分利用各自资源禀赋,聚焦不同产业,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位于成都崇州市的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面积 289 平方公里,覆盖60个村(社区)、23.6万人、28.77万亩耕地,是成都市唯一以粮油产业为主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今年是我在家乡种粮的第8个年头。”近日,走在崇州十万亩高标准农田核心区里,王伶俐骄傲地说。2015年大学毕业后,王伶俐回到家乡,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名职业经理人。到今年,王伶俐掌舵管理的良田增加到6500余亩。
这些都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崇州从建设十万亩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综合示范基地起步,在成都率先开始建设高标准农田。原来条块状的“小田”逐渐变成基础设施配套齐全、集中连片的“大田”。
在加工环节中,崇州更是走出了“天府特色”。在天府粮仓绿色食品产业园,崇州引育34家链主(龙头)企业,持续壮大粮油加工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园区内艾小喜食品有限公司这样的食品加工企业,以崇州“天府粮仓”出产的糯米为原材料,开发出传统米酒、果味米酒、微泡米酒等特色产品。此外,公司还与川农大水稻研究所所长培育出酿酒专用稻——“艾诺1号”,在“天府粮仓”进行规模化种植。竹里牧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崇州枇杷茶为原料,开发出枇杷茶香米、枇杷茶蜂蜜、枇杷白茶、枇杷红茶等特色产品。

“我们正大力推进天府粮仓绿色食品产业园招商引资,打通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最后一米’,建设粮油食品加工拓展区招引补链强链项目,包括粮油食品加工、预制菜、智能仓储物流、西南粮食储调结算中⼼等,引进成都粮食集团,建设成都粮油保供中心。” 天府粮仓产业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日前,成都经开区吸引外资案例入选《中国双向投资报告2023》,成为中国西部唯一入选的开放平台案例。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成都经开区签约重大外资项目11个,协议总投资157.6亿元;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收入超过900亿元、贡献税收超过3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33.6亿元、32亿元、32.8亿元。这背后,正是成都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据了解,今年1月30日起,《成都市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举措》正式实施,标志着成都营商环境5.0改革正式开启。《十大举措》对表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事项清单,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都市圈及智慧蓉城建设等工作部署,以“激发市场主体信心和活力”为主线,具体分为39项改革举措,涉及95个具体改革点位。其中,31个为本土特色做法,26个为对标首批试点,26个为持续优化提升,12个为落实上级政策,立足企业获得感,推进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
如今的成都,不断释放推动科技创新活力,积极满足市场主体创新需求,处处激荡澎湃动能。
文/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