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共享”东南亚主流网络媒体湾区行联合采访活动在广州拉开帷幕。泰国星暹日报受到邀请,侨社新闻主编苏逸出席活动。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包括来自印度尼西亚商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海峡时报,马来西亚星报媒体集团,光华日报,越南通讯社,人民报,越南广播之声等东南亚主流华文媒体,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广东广播电视台,广州日报,南方网等中央,地方主流媒体在内的30余名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将深入走访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感受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变化,讲述粤港澳大湾区和东南亚地区合作共进的美好故事。当前,广东正在举全省之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广东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许华在活动启动仪式上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地区的合作,在地理上有便利条件,经贸上有互补优势,人文上有深厚感情纽带,两地广泛、具体的合作将惠及两地人民。期待通过此当前,广东正在举全省之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广东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许华在活动启动仪式上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地区的合作,在地理上有便利条件,经贸上有互补优势,人文上有深厚感情纽带,两地广泛、具体的合作将惠及两地人民。期待通过此次活动能加深东南亚地区人民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客观认识,进一步激发广东与东南亚地区经贸文化合作交流的热情,共同向国际社会讲好两地交往的美好故事。在启动仪式上,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曹达华还向采访团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推进情况和取得成效。

 

今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广东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机遇、重大平台,并于近日出台广东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三年行动计划以及2019年工作要点等配套文件,构建起远、中、近期相结合的贯彻实施体系。曹达华表示,当前,大湾区建设已进入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新阶段。接下来,广东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推动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抓住重点,以点带面,不断推动大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加快培育湾区“大市场”,依托港澳高度国际化优势,支持粤港澳三地“拼船出海”、联手“走出去”,大力开拓欧美、日韩和东盟、南亚、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本次活动承办方,南方新闻网副总编张纯青表示,期待借助此次联合采访活动的机会与东南亚媒体一起到粤港澳大湾区进行实地探访,通过大家的笔、大家的镜头向东南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展示一个正在高速发展、充满活力的世界级湾区。并期待借助旗下主要国际传播媒体南方英文网的平台,与东南亚媒体共同务实推进双方的合作。当天上午,采访团首站打卡永庆坊和粤剧艺术博物馆,体验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聆听联结共同文化记忆的“乡音”。下午,采访团还将前往广州市黄埔区参观科学广场展示厅,走访广州励丰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随后几天,采访团将先后前往东莞、深圳、中山和珠海等地采访报道。

 

在走访粤剧艺术博物馆时,本报侨社新闻主编苏逸接受采访,向大家介绍了广东文化在泰国发扬传承得非常好,每逢过年过节都有舞龙舞狮,广东音乐更是流传甚广,泰国广肇会馆经常有组织粤剧表演,会馆的领导还会登台表演。追本溯源,今天终于来到了闻名天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发源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更加感觉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7年7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香港亲自见证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拉开了大湾区建设的大幕。今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向全世界描绘了一个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宏伟蓝图和美好前景。两年来,我们以习近平主席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的“纲”,举全省之力推进实施,推动大湾区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是建立了统筹协调机制和规划政策体系。成立了由省委书记李希担任组长、省长马兴瑞担任常务副组长的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同时设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6个专项小组,强化对大湾区建设的统筹协调。珠三角9市分别建立相关组织领导机制和专门工作机构,初步形成了省市联动、紧密衔接、高效落实的良好局面。制定出台我省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三年行动计划以及2019年工作要点等配套文件,构建起远、中、近期相结合的贯彻实施体系。

 

二是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把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大湾区建设的优先任务,积极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工作,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中科院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两大科学装置正式开工建设。支持港澳机构参与我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并实现财政科研经费跨境使用;有序向港澳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已向近200家港澳地区用户提供服务,东莞散裂中子源已向香港开放共享。积极吸引全球高端创新人才,在大湾区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世界知名高校终身教授等近600人。

 

三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明显提升。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并在珠澳口岸实现“合作查验、一次放行”。广深港高铁正式全线通车并在西九龙站实行“一地两检”,香港融入全国高铁网络,可便利通达全国58个车站。南沙大桥建成通车,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开建。横琴口岸实现24小时通关,莲塘/香园围口岸、粤澳新通道等加快建设,与香港的“跨境一锁计划”覆盖大湾区内地九市。澳门单牌车进入横琴政策落地,港珠澳大桥通行政策进一步放宽。

 

四是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建设。我省对港澳服务业开放部门达到153个,覆盖世贸组织服务贸易160个部门总数的95.6%。粤港澳投资贸易自由化不断深化,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5个工作日以内,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政府审批时间压缩一半以上,“单一窗口”标准版主要业务功能覆盖率基本达到100%。在全国率先推出微信小程序“粤省事”,实现262项民生事项“一站式”移动端办理。出台纳税人“全程网上办”和“最多跑一次”清单并动态更新。专业资格互认深入推进,前海、横琴试行香港工程建设模式。

 

五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香港永久居民可在香港申请开立内地中国银行个人Ⅱ、Ⅲ类银行账户。银联云闪付APP落地港澳,微信香港钱包正式为香港用户提供内地移动支付服务,支付宝香港的业务拓展至大湾区内地。粤澳两地保险业在横琴率先试点实现“两地保险、一地购买”。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达13.5万亿元,跨境融资、跨境移动支付业务合作实现新突破,FT(自由贸易)账户获得批准,成立首期200亿元的广东粤澳合作发展基金,已投资70亿元支持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建设。

 

六是港澳居民到广东发展更加便利。实施港澳居民居住证政策,取消港澳居民到内地就业许可制度,推出出入境签注、人才落户、车辆往来等35项便民新举措。优化港澳来粤办医审批流程,全省港澳资医疗机构达48家。落实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实现税负成本与香港趋同。加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建成近50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目前港澳青年在广东的创业团队近600个,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

 

七是大湾区建设产生良好舆论影响。成功举办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和“台商一起来融入大湾区”等重大活动,联合港澳在香港举办宣讲会,赴法国、日本、泰国等国家开展推介,大湾区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我们高兴地看到,大湾区建设启动以来,受到国际国内广泛关注和普遍看好,吸引了众多企业、投资者前来对接合作,大湾区正展现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当前,大湾区建设已进入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新阶段。前不久,我省召开了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接下来,我省将以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的召开为新的契机和起点,全面深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抓住重点,以点带面,不断推动大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是推动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在坚守“一国两制”的前提下,区分不同领域不同情况,积极探索具体问题的“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逐步打破壁垒屏障。以“湾区通”工程为抓手,着眼全局选准切口,围绕群众密切关注的交通、通讯、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积极作为、率先突破,以“小切口”带动“大突破”,推动三地规则衔接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是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携手港澳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联合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高标准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创新载体,形成引领和支撑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创新主轴。积极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吸聚一流创新人才,促进创新要素捷高效流动,构建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

 

三是深化粤港澳产业协同发展。以强强联手发挥产业综合优势为主线,大力深化粤港澳产业合作,提升广东制造业优势与港澳现代服务业优势融合发展水平,促进产业优势叠加,共同打造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我们将围绕最大程度发挥“两制”之利,积极支持推动广东制造业企业到港澳获取投融资服务,为巩固香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地位作出广东贡献。

 

四是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大力推进深中通道等跨珠江口通道工程建设,积极完善以广深港、广珠澳和跨珠江口通道为主轴的内部快速交通网络,加快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携手港澳共建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形成畅通湾区内外、联接全世界的立体化现代化交通体系。携手港澳完善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的运营管理机制,研究推出更加便利的通行、通关措施,让人流、物流更加便捷高效。

 

五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进民生领域深度融合。推进三地社会保险制度衔接和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有序解决港澳人员在粤创业就业涉及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问题。高水平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完善相关政策支持和服务,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优更好的环境。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强化区域污染联防联治和生态建设,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

 

六是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共建高水平开放“大平台”,按照功能性、区域性、产业性等定位,引导重大平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强化自贸试验区平台制度创新优势,率先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接轨的制度体系。大力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三大重点合作平台建设,发挥好重点合作平台的示范引领功能。加快中新广州知识城等特色合作平台建设,探索形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改革创新经验。优化拓展国际经贸“大网络”,用好粤港澳三地经贸往来开拓多元国际市场,加快形成协同港澳、面向全球的经贸网络。加快培育湾区“大市场”,依托港澳高度国际化优势,支持粤港澳三地“拼船出海”、联手“走出去”,大力开拓欧美、日韩和东盟、南亚、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支撑。